北京晚报 | 记者 陈雪柠 杨天悦 武亦彬 美编 吴薇
会馆演好戏,品读传统文化;寺庙品茶香,闲看庭前花影……坐拥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北京文物古建众多。
以保护为前提,古建活化利用,方式不止一种。告别“看摊式”守文物,关起门来保建筑,越来越多的古建悄然“蝶变”,讲述新故事,走进京城市民的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会馆有戏 古韵新生
在东城区前门草厂地区,从西到东整齐排列着10条胡同,这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建筑群。今年以来,这片老胡同片区里多了不少年轻的面孔,漫步在古朴静谧的胡同之中,一处400多年前修建的颜料会馆是他们此行的共同目的地。
新景象
年轻人爱逛老会馆
前不久,一部经典越剧《红楼梦》在颜料会馆戏楼上演,13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
“东城区现存带有戏楼的会馆仅此一处。”运营方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介绍,这所会馆建筑结构精妙,将它改造成适合演出的空间并不容易。“为了不破坏戏楼结构,我们特意搭架子安装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大屏幕采用的是竖屏,也是为了与传统戏台左右两扇窄门的布局相协调。”
迄今,颜料会馆已举办包括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曲剧、曲艺、杂技、相声、脱口秀、舞台剧在内的70余场演出,不少年轻人通过网络购票特意前来观戏。
草厂地区曾经商贾云集,除了工商会馆和行业会馆,还有官绅会馆、试子会馆等在此聚集。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首都文化开放融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步入草厂二条胡同,路东的韶州会馆最近也热闹起来,一场韶关主题印象展正在进行。位于西打磨厂街的临汾会馆始建于明代,如今已“变身”成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集中展示北京独特的会馆文化。
新动力
活力伙伴计划给力
老会馆的“新生”,源于东城区去年推出的“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一大批文物会馆实现腾退、修缮、利用,作为文化场所或展示空间重新亮相。未来,东城区的37处会馆都将对外开放,除了拿出一定面积进行文化展示,还会根据不同会馆的风格特点,“一馆一策”进行活化利用。
“在保证文化属性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合理的商业业态,吸引更多普通人参与进古建筑活化利用,让老会馆在新时代‘活起来’。”张勇说。
咖啡飘香 承古赋新
加福咖啡、莲咖啡、1901Cafe……这些咖啡馆不约而同地开在了京城古建筑里,承载古韵,开启新生,吸引了众多顾客前来打卡光顾。“我想在咖啡的香气中,与古人‘对话’,与今人谈天。”顾客李先生表示。
新景象
咖啡和茶赋予古建生命
上周末,市民小黄带着父母一同来到潭柘寺游玩,进门没多久便被这一方古色古香小院里精致的咖啡馆所吸引。“梨树院还保留着过去的老样子。”加福咖啡主理人大麦说,这样古朴的风格,正是最打动她在此开店的原因之一。潭柘寺在晋代初建时名为“嘉福寺”,“加福”二字与“嘉福”同音,又有增福纳祥的美好寓意。
开在古建筑里的咖啡馆不止一家。位于明城墙遗址公园上的两栋铺舍原是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执勤用房,于1988年参照史料在原址复建。今年春节过后,一家名为莲咖啡的咖啡馆开了进来。“这个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北京城里现存的内城老城墙仅此一处,”主理人茜茜说:“希望在这样有历史背景的地方承载古韵,然后用咖啡和茶的结合赋予它新的生命,呈现给大家。”
在西安门大街和西皇城根北街的交叉路口,一家名为1901Cafe的咖啡馆开在位于街边北侧的西什库天主教堂配楼。配楼延续了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里面则是上下三层高挑的砖木结构建筑,配以复古的挂墙电话、打字机、旧报纸,斑驳的墙面上树影婆娑,让人恍如隔世。周末下午,人们或是在坐席间交谈、办公,或是捧着书本,享受惬意的午后时光。
1901Cafe主理人松子开店之初,也是看上了这座建筑不同寻常的历史背景。“木地板都变形了,松动而且有很大的缝隙,下雨时屋顶还会漏水。我们修好之后又重新打磨、上漆,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砖木结构建筑对防火要求很高,我们也在装修时特别做了加强。”松子回忆道。
新动力
开放经营也是一种保护
对于古建筑而言,比起闭门谢客,开放经营也是一种保护。一处处饱含历史底蕴的建筑里,经营者们承古赋新,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消费者中延续传承。
白塔之夜 挑灯看戏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端午时节,皮影戏在白塔寺重放光彩,揭开“2023年白塔之夜”的序幕。
新景象
皮影戏演足老味道
大戏上演之前,主持人与工作人员在北京皮影剧团的配合下,通过皮影戏的方式展现了妙应寺白塔的悠久历史和建筑结构。忆往昔,白塔寺庙会鼎盛时期,诸多民间艺人在塔院搭台唱戏,唱京鼓的、说评书的、拉洋片的、演双簧的,热闹非凡。“今儿个皮影戏一来,有点儿老味道了。”现场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三出剧目里,《龟与鹤》短小精悍,全剧没有一句对白,完全以国乐丝竹伴奏;《三邻居》虽然情节简单,但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经由皮影的魔术变幻显得趣味十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已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段,但以皮影戏进行演绎也有独特韵味。
“在白塔寺遇见梅兰芳——京昆艺术分享夜”让戏曲艺术从舞台聚光灯下走到观众身边,“今夜在白塔寺听相声”“妙应雅集——中秋民乐之夜”等活动传承经典文化……据了解,“2022年白塔之夜”系列夜场活动共组织活动11场,现场接待观众超3200人,线上观看人数超过28000人。
新动力
夜场活动盘活古建
2021年6月,历经两年的修缮,白塔寺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新的夜场活动“白塔之夜”让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白塔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探索出博物馆文化深度体验的新形式。
传统生活 回归院落
聆听文化故事、亲手制作香囊、和小伙伴一起舞龙……刚过去的端午节,中老胡同28号院举办了一次充满传统韵味的游园会。在院子里撒欢儿的孩子们也许并不知道,这附近曾居住过严复、胡适、蔡元培、蒋梦麟等名人。
新景象
四合院办起教育空间
作为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之一,如今这座小院名叫四合书院,是胡同里一处难得的人文教育空间。
“我第一次带着孩子进到院里,当时他两岁多,地上落了厚厚一层落叶,小朋友觉得就像铺了一层地毯一样,非常喜欢。如果能让更多孩子在四合院的环境里‘浸泡’一下,相信他们也会有同感。”2014年,胡新宇和朋友们创办了四合书院,就是希望四合院能带给孩子们一种真实的、关于传统生活的切身感受。
去年冬天,四合书院策划了一个活动叫“猫冬”。“我们带着孩子们玩的东西都是跟老北京过冬天有关系的,除了手工课、历史课、古建课,也会在院子里搭起炉子,烤红薯、馒头片,‘还原’小时候的生活。”胡新宇回忆,当时虽然屋里很暖和,但孩子们更愿意在院子里,围着炉子坐一圈烤火,觉得很好玩。
新动力
带动更多人参与古建保护
“四合书院的做法,既继承历史、又勇于创新,开发老资源,造福下一代,值得推广。”中老胡同28号院承载着房主祖孙几代人的记忆,房主一家对四合书院的运营也赞许有加。四合书院举办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传统文化普及与青少年教育活动,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为保护利用老院落做贡献。
文物建筑走出活化新模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不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建筑群,还拥有数量巨大的各类古建。
西城区是“文物大区”。今年4月,西城区举办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仪式,9处文物建筑实现了落地签约。记者了解到,杨椒山祠用于建设“中轴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艺术社区,绍兴会馆用于建设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会馆分馆,宜兴会馆用于建设宜兴会馆文化展示中心,护国观音寺+五道庙用于建设大栅栏文化数字馆+京话馆,钱业同业公会用于建设古玉文化博物馆,梅兰芳祖居用于建设梅兰芳美学艺术展示中心,朱家胡同45号茶室用于建设京派茶楼,云吉班旧址用于建设服饰文化研究与新国风体验中心。
东城区也制定了《东城文物“活历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第一批活化利用清单,帮助文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此外,记者从市规自委获悉,2019年至2021年,本市已分三批次公布共1056栋(座)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时间跨度达700年、覆盖全市11个区,是除了文物之外,北京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集中体现。本市正在研究制订《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将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历史建筑在保护基础上进行维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越来越多文物建筑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