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全球即时:【特稿】他是山区铁路发展的记录者——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凯里工务段职工叶志权
时间 : 2023-02-06 12:32:56   来源 : 秘境黔东南

报告文学

他是见证山区铁路发展的记录者


(资料图片)

——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凯里工务段叶志权

马海富

叶志权工作照

他是一位普通的铁路干部,现年已经迈入花甲之列;他曾是一位基层的工人,也是一位新闻写作的发烧友,他对新闻写作如痴如醉;他凭着一支笔、一个键盘、一架相机,奔走于沪昆线路东段凯里工务段管内的每一个角落,记录着山区铁路四十余年的发展变迁,他就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目前最老的一位记录者叶志权。

春日一个晴朗的午后,笔者走进了居住在凯里市绿景春天叶志权的家,在叶老的书房里,一张老式的书桌,上面放着一台电脑;电脑的上方是一个顺着墙壁设计的书柜,上面摆着一本本书籍,还有厚厚的5本报刊剪贴本。一摞红色的荣誉证书,整齐地置放在墙角的一个格子上,足足有十余个。

在铁路边长大的叶志权,每每被铁路工务人无私奉献所吸引。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始终迷恋着这样一片“风景”。他告诉笔者:“小站工区里有开心的笑脸、开怀的笑声,有执着坚守的身影,有矫健的步履,有自尊、自信、无悔、阳光……”

叶志权从1980年接替父亲工作成了“铁二代”,小站工区条件差,业余生活单调,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便觉得孤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渐渐地,他爱上了新闻写作。为了给自己充电,业余时间他几乎都在搜集素材。一旦发现价值的新闻,便像发现宝贝一样,及时的宣传报道。

“我要把小站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路人为山区铁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谈起自己当初的创作激情和动力,叶志权仍是激情高昂。

如今,叶志权虽已接近花甲,但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当笔者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喝了一口茶,慢慢地回忆起了当年的点点滴滴。

对于许多人来说,“爬格子”是一件苦差事,但对于叶志权来说,却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笔耕数十年,他写工务人、说工务事,讴工务歌,成为铁路基层站段一名不知疲倦的写作“老兵”。成了干部职工认可的“笔杆子”。

从进入铁路开始练笔,到后来成了铁路中层干部多岗位锤炼,叶志权更是笔耕不止。让他欣慰的是,四十余年来,拥抱平凡的岁月,他写出了3000余篇新闻稿。

四十余年过去了,年已花甲的叶志权感觉心中的那片“风景”越来越清晰。

飞逝的时光,书写着不朽的答卷,印刻着奋斗的足迹。回望走过的岁月,人生的不断变化,并没有给叶志权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如何把有限的日子过得充实尤为重要。首先要摒弃任何杂念,放下一切的琐事,把思想放松下来。可以选择一个目标、每天给自己“充电”。 笑对人生,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终身成长,跟上社会和新时代的步伐,这是叶志权成长过程中强大而温暖的动力。坚持脑子要想事、眼里要有活、多往现场跑、亲自上手干,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锲而不舍地挖掘、收集、整理,在文海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60后”叶志权最开心的是激情燃烧岁月那段旅途,钢轨、桥梁、隧道、小站、大山的那群人……每一个日子都值得回忆,唯有努力,皆可发光。

“笔耕是一件苦差事,更难忍受的事孤独寂寞,我却乐此不倦,对写作充满了热情,更喜欢往一线跑。”叶志权自豪地说。

坚持做一件事,一天容易,一年容易,但坚持40余年真不容易,报纸、广播、网站先后报道了叶志权对新闻写作的迷恋,2021年8月10日,《西南铁道报》三版头条位置上,以“敬业守初心 笔耕不言悔”的标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数十年,失去、获得、释怀、成长,所有的一切都是默默耕耘的成果。回顾点点滴滴,经历了旅途带给我的沧海桑田,但是都没关系,都翻篇了,时光易逝,岁不我与,我将重整行囊再出发,活出精彩,继续倾诉着一点一滴曾经的努力与汗水。”叶志权淡然的对笔者说。

参加工作至今,叶志权在管内605.54公里线路上留下了辛勤的足迹。2005年11月,他在小龙洞桥路工区,采访了几名长年扎根坚守在大山里的职工,被小站人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打动,当晚,饱含激情地写了《小站雕塑群》的新闻通讯,很快被《西南铁道报》采用。

2018年春运、防洪、暑运期间,叶志权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完成了《春运,他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新闻报道,为奋战一线的职工振奋精神,更向社会传颂了山区铁路人艰辛的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他每天坐在电脑桌前,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2013年,他撰写的《小站人,扛起主任和大爱》获得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作品创作文学类报告文学类一等奖。

对于当初高中没有毕业参加铁路的叶志权来说,如何使自已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又有现实意义呢?经过一番追求和探索,他终于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钟情于用文字为小站和小站人鼓与呼。

1986年,是叶志权永远难忘的一年。抱着试试看的一篇新闻处女作,居然在当时的《成都铁道报》上“打响”了,那个时候,他的心情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那激动、兴奋的劲儿,全凝结到笔尖上来了,着魔似的开始了“爬格子”的生涯。到一线工区跟班,别人休息抽烟喝酒摆龙门阵,他却在一边学习《新闻记者》、《新闻与成才》、新闻写作》、《广播网》等业务书籍,真可谓如痴如醉;出差到基层车间,都是他采访的最好时机,用他的话说:“勤于笔耕,写真人真事,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 晚上、节假日、劳动休息、开会休息等即是他收集素材的良机,又是他争分夺秒的写作时间。每当人们进入梦乡时,叶志权还伴着电灯、煤油灯,苦苦地思索,不停地笔耕,写一遍不行,再写第二遍,至直写好为止,有时写到大天明。难怪有人说他痴迷新闻写作,这话一点不假。

此后,小站人的默默奉献,所想所盼,叶志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记录着、定格着。

数十年的钢轨人生时光,在叶志权的生命中落下了深深地印痕。他用激情的文字赢得掌声,他用动情的文字赢得喝彩。他靠铁味的芬芳吸引人们的视线,他用馥郁的馨香挽留人们的脚步,不仅不会感到疲惫,还会更加清醒和智慧,更加从容和豁达,活出自己的风采,给心灵一个强大稳固的支点。如此的人生,是大胸怀,是一种大境界。

叶志权最擅长最钟情的是写身边的一人一事,在他眼里,一种姿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蕴含着独特极致的美。多年来,他精心记录了钢轨人生路上的勃勃生机、同事无私奉献的点滴、创先争优的精彩纷呈,定格了平凡世界里的点点滴滴。我的作品铁味浓郁,多次在路内外获奖,还参加了贵州省组织的征文比赛,并先后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等20余家报刊上发表。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见证了山区铁路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山区铁路从弱到强的崛起之路。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我见证了小站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大无畏精神。让他们最爱的钢轨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尽情地去领略钢轨人生的精彩。”叶志权如是说。

叶志权喜欢文字,醉心于捕捉身边的美好和精彩。工作之余,他最爱摆弄键盘,记录下感动时刻。这些年下来,记录了春季确保春运、夏季防洪、秋季斗酷暑、冬季战严寒的瞬间、定格了职工挥汗洒雨的神态、捕捉了职工为山区铁路畅通栉风沐雨的背影。他的通讯稿还在成都局集团公司出版的系列书籍中占了一定的篇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叶志权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喜欢身边的一抹橙黄,用照相机、摄像机和文字记录下身边的种种美好,发现美、捕捉美、收藏美、传播美。

沿着钢轨人生的轨迹,叶志权耐心地记录着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提醒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真真切切地存在过。他自由奔走在山区铁道线上,心思单纯得如同小站明净的天空,而锃亮的钢轨正延伸向红霞漫天的远方。

“其实说到底,文字不过是个陪衬,真正改变的是我自己。”叶志权在经历了苦难磨砺,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做自己最重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夜色深沉,漆黑的窗外仿佛被无边的黑丝绸笼罩着,安静而没有丝毫生息。叶志权静坐在电脑桌前,尽情舞蹈,牢牢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天,执着永恒,矢志不渝。

万籁静寂中,只有键盘在“嗒嗒”地响着。他感受到梦的声音,那应该是人本能的对时间的认识和思索。让他注意到很多被忽略的风景和故事,让钢轨人生真正丰富起来。

一个选择,能点燃一份希望;一个选择,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带着执着的梦想上路,叶志权昂首走向钢轨人生舞台中央,激情高昂而坚定。他把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当他与小站人一起共享畅通的喜悦时,他把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也就在那一刹那,他开始爱上这个让自己渴慕已久的舞台。从此,深沉的目光,不是回眸,就是探向远方。

经历爱和被爱的这个过程,不同时期,叶志权对爱理解也不尽相同。应该说码字是一种大爱。

在钢轨人生旅途中,叶志权见证了岁月激情,他每天都在思考,将爱倾入一个个小站里,看着小站人在线路上无私奉献的样子,他的心便感动,仿佛自己再次重生一般。抬头望着那远山景色,聆听车轮铿锵,这一瞬,感到自己的爱在心中荡漾。

每每走进一个小站,一个班组,叶志权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爱的姿态,小站人那铁一般的性格,无怨无悔的精神,让他打心底里喜欢,发自肺腑地去爱。他只想继续拥有这份爱,去不断地满足自己更多的渴求。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在心中油然而生,在这激情燃烧的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

多少次,当叶志权激扬文字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孤独;也有多少次,当他静静地舞动键盘,他都会看到,感觉到码字是一件很美的事,也越了解自己,就越了解小站人。于是,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那一刻,他也喜欢上了小站人,喜欢小站人的淳朴、善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与小站人真心相对,一起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

“小站人是一群热情的人,一群能够忘找付出的人,我时时被感动着,也被这种感动缠绕着,无形中,我给‘小站人’这个词下了一个无私奉献的定义,书写出小站人坚守小站一个又一个激情的岁月,产出更多的好作品。” 这是叶志权发自肺腑的心声。  

爱岗、敬业、坚守、扎根……小站人作为两根钢轨的“守护神”,他们把问题留给岁月去解答。他们那无私所涉及的话题很多,涵盖面很广,叶志权通过不断观察小站人在钢轨人生的那份执着的爱,来审视分析这群舍小家顾大家的人,从而看他们的目光也会透亮很多。

走进大山,居然彩霞满天,叶志权的心啊,瞬间有了快乐的云朵。在高远的蓝天下行走,风虽然有点寒冷,但阳光却格外温馨。远处是起伏的山峦,披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山峦下面是蜿蜒的山区铁路,那人头晃动的橙黄,那矫健豪迈的步伐,那尽情挥洒的汗水,伴着那汽笛的旋律,那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找到提升能力的方法,开拓全新的视角,明确新的方向。

叶志权不间断地书写着爱的故事,积极探讨一抹橙黄的无私、自信与热情。在爱的旋律中,灵魂经过爱的漂洗,在逐渐变得轻灵,变得清澈,自由而飘逸。这钢轨人生实在优美,小站人清新脱俗,令人心生好感,不觉有点沉醉,从而感觉到灵魂的飘逸,生命的飞翔。

爱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梦,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追梦就是积极动力。夜已深,窗外月华如水,键盘在轻轻歌唱,美丽的夜晚,享用这无边无际爱的月下美景。

激情在美丽的夜晚点燃,明天又是美丽的一天,他将迎接朝阳的轻盈的霞光,走在追梦的路上,唱着一路赞歌,浩气如虹,涤透人心。千言万语都沉醉在岁月的光辉里,留下一路爱的奉献,为了美好明天,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

“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而不是其他。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又该如何砥砺前行,宛如一道靓丽风景的小站人给了我爱的答案,在见证激情中感受文化、提升品味。”叶志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追梦是让爱由一种表面的火热变得平实,有了爱是完美的,有了爱做基础,追梦是美好的。追梦其实是爱成熟后的一种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让爱更加的深邃和赋有内涵,并赋予了爱一种神圣的责任,给了叶志权的人生一种希望。无论多难,既然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当新闻充满创造力、生命力,叶志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者,在唱着一首叫爱的奉献的歌谣。爱唱走了他的疲劳和忧伤,唱出了他的挚爱和美梦,这是一种极至,一种爱的极至。

如诗般的人生,叶志权说他会为一眸浅笑而留念,赋予爱一种神圣的责任,来完成一种爱的延续,使未来的一切继续下去,给爱一种希望,勤奋锻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贴近一线、贴近生活,写出有温度、有态度的好稿件,服务沪昆山区铁路安全生产第一线。

丰富的生活底蕴,让爱变得有滋有味。其实追梦中并不乏浪漫,一张挥汗的照片,一段抒情的文字,一篇散发墨香的稿件,都是爱的表现形式,而爱却给了叶志权内心一种坚实的依靠。他在激扬文字这些年,赋予了爱一种实质性的内容,使爱在追梦中具有了一种灵性。他续写着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这不仅是爱的延续,也是爱的归宿,更是爱的升华,以及爱成熟后收获的累累硕果。这样,既拓宽了宣传工作的思路,又长了见识、学了知识。

当那些爱的文字画面再次浮现在眼前时,叶志权从中得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笔耕耘的几十个春秋里,辛勤的汗水终于浇开了一朵朵新闻之花:3000余稿子先后被《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经济报》《贵州民族报》《贵州都市报》《劳动时报》、省广播电台、《铜仁报》、《黔东南日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县(市)广播等新闻单位采用;获大奖10余个。一次,叶志权看见贵州省、铜仁报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征文,当天写了一篇题为《踏遍苗岭千条路,重点抓好半边户 玉屏工务段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的新闻,被《铜仁报》采用,当年被评为贵州省、铜仁地区两个好新闻三等奖。

叶志权喜欢一边工作,一边默默撰写文字稿件,他决心与文字相伴终身,为山区铁路作出贡献。1993年夏,他陪同贵州省媒体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名看守工,由于隧道位置偏远、道路不便,3人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近40摄氏度的铁轨旁步行了三个多小时才来到采访地点。事后,我们采写的《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和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对于本职工作,我是边开展、边总结、边写作,在《成铁政工》、《研究与思考》等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30多篇,并被评为铁路政工师。

从铁路一线养路工到段、分局、集团公司“优秀通讯员”,后来又当上了政工干部,环境变了,叶志权辛勤笔耕的本色不变,仍在起劲地“爬格子”。用汗水浇开的新闻之花,越来越艳丽,但他并没有满足,仍在苦苦地追求,默默地奋斗。为什么?因为他喜欢文字,痴迷小站,更爱一抹橙黄般靓丽的小站人!   

2023年7月就要退休了,叶志权说自己除了安乡晚年外,其余时间还会拿起笔和相机重操旧业。他将用一支笔、一个键盘、一架相机,继续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山区铁路发展的脚步,也记录小站人的欢笑和寂寞。如今,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新闻梦。尽管老伴埋怨、孩子不理解,旁人奚落,但他从不理会。有人不解地问:“你都快退休了,这么拼命到底图个啥?”他笑着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想做一个见证山区铁路发展的记录者,这样我心里觉得踏实、高兴,我愿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标签:

相关文章